【UW视角】
大洗牌也罢,蓝海也罢,其实不论行业处于哪个阶段,我们都乐见有理想、有抱负且正直可信赖的人进入,因为有这些力量的加盟,内衣行业才更有活力和拼劲,也才有希望在将来的某一天,出现一批百年品牌和百年企业。这是整个内衣行业都值得奔往的目标。
2013年,任志强的一句"胸罩比房地产贵多了"引发了一场轩然大波。而在随后某晚报记者的跟踪报道则指出,内衣行业普遍反对,并一致认为"内衣企业能活下去就不错了","净利润率不过10%"。有的企业主还调侃说,"如果文胸那么好赚钱,建议任志强别做房地产,来做内衣算了。"
不过,近两年行业内出现了一批新品牌,其零售价格不断地刷新平均水平,动辄四五百元,上六七百的也不在少数。相比拥有十几年市场根基、价格却依旧平民的老品牌,她们的高价显得分外扎眼,并让人不禁想问一句"凭什么"。
如果说"胸罩比房地产暴利"只是一个噱头,但内衣产品的价格曲线变化值得我们关注,因为但凡商品,最受消费者关注的便是其性价比问题。当前内衣行业的整体价格水平是否在理性范围之内?以高价横空出世的新品牌,又是否具有令人信服的底气?
【UW视角】
国人的消费能力从来不容小觑,就连奢侈品消费排行也是全球第一,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消费者的钱袋就是敞开任取的。内衣的价格究竟怎么定,终归得与品牌的目标定位相结合,而无论新老品牌都必须谨记的是,在大多数国人的心目中,内衣仍属于个人的私密服饰,分享性较低,也不是可以公开"炫富"的物品。"值与不值",才是影响大多数消费者购买的主要因素。
在刚过去的一年,电商的攻势有增无减,线上交易额再次刷新;新品牌层出不穷,竞争强度与日俱增。不过,不少企业家们在火辣的现实面前沉下心来冷静思索,提出实体必须转型、增强体验式服务等思路。方向是明朗的,让企业主始终困扰的,是行业专业人才的缺乏。
业内不少企业主都表示,上至职业经理人,下至终端导购,还有熟悉电商运作、熟悉VI、SI设计,以及新媒体传播的各类人员,企业都是求知若渴。无奈人员招聘迟迟不到位,导致工作无法顺利开展。
而另一面,很多从业者又大吐苦水,"内衣行业太难待了,老板不懂经营,设计毫无亮点,客户不愿投入,顾客又要求多多,简直是赚着卖白菜的钱,操着卖白粉的心。"
是人才的缺乏掣肘了行业的发展,还是企业主缺乏一双慧眼和知人善用的心?在内衣行业上下高呼升级转型的当下,企业这把良琴能否觅得知音,人才这匹千里马又能否遇上懂他的伯乐?
【UW视角】
我们无法对内衣行业的人才是否缺乏、缺口有多大下一个定论,但古语有云良禽择木而栖,作为需求方,企业有责任营造更好的工作环境,给予员工施展才能的机会,并善待每一个岗位的人才,成为被青睐的"良木";而作为求职方,则首先要把自己打造成一只"良禽",才能有机会飞上高的枝头,对每一个栖息之所怀感恩之心并尽己所能。只有上下一心,才有可能把企业做大,把行业做强。
还记得两三年前,某品牌联手营销策划专家,强势启动该品牌的连锁加盟发布会,并邀请了台湾艺人作形象代言人。那时业界有不少人士曾断言,连锁专卖将成为内衣的主流模式。而事实上,专卖店并未自此轰轰烈烈发展起来。甚至说,专卖店的比例低仍是大部分厂家心中的一个大痛处。
撇开新品牌不说,盐步、潮汕、广深等有三五年以上的内衣品牌,多数仍是以代理模式起家的,当品牌发展到一定阶段,厂商都纷纷把重心投向终端的整改,想提高专卖店的比例,进而提升品牌的形象。然而整改的进程却一直不太如意。
究根到底,是店铺的效益问题。专卖店的盈利能力,似乎远比不上组合店,无论是产品的风格、品类的多少,还是价格区间等,多元化的组合店在市场竞争中更显得游刃有余。
要形象还是要效益?品牌商、代理商、终端商们各自的算盘如何才能达成一致?与其对外要求,是否自建渠道将更切实可行?
【UW视角】
"强扭的瓜不甜",不论是厂家意欲提高品牌专卖店的比例,还是渠道商想翻身当家作主,都得伺机而动。而对于整个行业来说,前者和后者都不失为一件乐事,因为这表明,行业上下都在发挥着自己的聪明才智,把资源效益最大化,这也将推动整个行业的向前迈进。
【UW视角】
改革从来都是需要勇气,需要坚持的,有信念和实力的人最终能迎来胜利的果实。推动规范运作,不仅仅是品牌自身的利我举动,更是身为这个行业的每一个企业所必须抱有的责任心,因为只有当这个行业整体是良性的,行业中的每个企业、每个品牌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。2014,我们期待更多的改革者。